为什么古代中国每个地方都有地方县志?
发布时间:2013-06-26 点击数:2705
中国地方志体例基本定型、内容趋于完备是在宋代。
这时,“地记”。“图经”等已经基本上被“志”所取代,方志记述的重点也开始从地理情况到社会的众多方面,“人物”和“艺文”在方志中占据了比较重要的地位,形成了后来方志的一般格局。像《太平寰宇记》、《元丰九域志》,以及被称为“临安三志”的《乾道临安志》、《淳祐临安志》、《咸淳临安志》,都是当时具有代表性的地方志。元大德七年(1303年),修成《大元一统志》1300卷,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规模巨大的全同一统志,为明清两代修大一统志提供了范例和模式。明代志书约有1500余种,现存400余种。清代是修志极盛时期,乾嘉之际三修《大清一统志》,形成举国上下修辑方志的高潮,政府还明确规定各省、府、州、县60年修一次,各地都设有专11的修志机构,许多文人学者也竞相编纂、辑录方志,出现了一大批方志学家和高质量的方志,保存至今的达5500种之多。
中国的地方志,经过几千年的发展,体例、内容逐渐完备,积累的数量也极多。可惜的是,许多方志在流传过程中都已亡佚了,特别是宋代以前的方志。目前国内收藏的地方志,据《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》的统计有8500多种,这个数字,几乎相当于现存全部古籍的十分之一。其中以北京图书馆最多,约6000部,上海图书馆次之,约5000部,南京图书馆居第三,约4000部。大学图书馆的收藏也不少,北京大学第一,南京大学第二,北京师范大学第三;宁波天一阁收藏明代地方志最有特色,1961年以来已影印出版《天一阁藏明代地方杰选刊》107种。
添加或扫一扫联系客服微信/QQ:247390556 诚信服务,行稳致远。(代寻各类PDF电子版资料)